9/30/2016

一窺大西洋黑鮪研究計畫(GBYP)

第一次聽到大西洋黑鮪研究計畫,有種石破天驚的衝擊,不過就一種魚,可以讓歐盟投入六年19,075,000歐元(換算當年匯率為7.63億新台幣)經費、大量科學家人力。不禁好奇,這個產業對於歐盟到底有多重要?大部分的黑鮪不都賣到日本市場當生魚片嗎? 回頭想想,台灣的遠洋鮪漁業研究經費,如果不列計漁業統計與觀察員計畫,一年投入所有鮪旗鯊類研究的經費約1500萬元,那麼,ICCAT大西洋黑鮪六年計畫可以讓台灣遠洋鮪釣漁業研究進行50年。(當然,這些經費也不是一次到位,歐盟也會視執行成果,決定是否繼續支持,目前僅執行62%)




去年,經過將近十年嚴格管制的艱苦歲月,黑鮪資源神奇的出現復原現象(歐盟某科學家覺得,像黑鮪這類大型鮪類,應該不容易滅絕。當人類漁捕行為過多,他們會有地方去躲,跑到更深的、更遙遠的公海,當漁場內魚群密度太低、漁獲率太低的時候,人類有可能會放棄漁業。然後,它們就得以休養生息,終歸會慢慢回來。嗯~ 好正面的想法。)。在使同時,GBYP也隆重展開第二期計畫,並在今年初公布開績效評估報告(拿民眾這麼多錢研究,績效評估應該是必要的,所以績效評估的經費是早就編在計畫內的)。所以,我們來看看這個計畫做些甚麼!

GBYP,這四個字是甚麼意思? BYP容易了解,Bluefin Year Program, “黑鮪年度計畫。那G? “GRANDE”偉大的意思,的確,非常大。計畫目的很明確,想充分了解黑鮪,包括從生物參數、生態特性、到資源狀況。黑鮪資源利用這麼多年,難道大家不清楚狀況嗎? 的確,ICCAT各會員還有科學委員會過去都有不少資料,但很多來自漁業(虛報、謊報)的資料,讓大家逐漸失去信心。不然,大西洋黑鮪不會在2003年通過管理措施、限定配額後,資源卻在2006年一敗塗地,或者說,地中海非法漁業猖獗到讓歐盟都抬不起頭。

於是,歐盟痛定思痛,不再相信漁民,決定從事更多不需要仰賴漁業的研究,(也就是fisheries-independent,好像有年高考考過何謂fisheries –dependent, 何謂fisheries independent)。這麼大的計畫,也不是說做就做,2007年開始有此想法,2008年開始籌備,歐盟花了不少時間募集經費、委託規劃內容,直到20103月才開始正式執行此六年計畫,台灣應該也有一些貢獻在內。

計畫的重心在於TAGGING,標識放流。

標識放流,是漁業生物學中最基礎卻又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最近,國內也開始推行不少標示計畫,看似作為資源保育的一部分。但是,黑鮪標示並不是為了保育,而是單純了解黑鮪。但是,標示發揮極大的教育功能。此計畫標示超過一萬六千尾黑鮪、使用超過二萬五千個標籤,過程動員很多人力與教育工作,潛移默化大眾對於研究的認知。

當然,也不僅只於標示,還有其他的工作。總結來說,六年計畫內包括:

1.    資料探勘(Data mining):四處設法蒐集、探訪、查核所有可能找到的黑鮪歷史資料,包括漁獲、市場、貿易資料。

2.    航測(Aerial Survey),這也花了數千萬元,不僅要雇用飛機,癥結在要取得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同意,才能在地中海內飛航,探測黑鮪的分布狀況。此項目的主要成就在於界定黑鮪的主要產卵場,做為研究的熱點,以後就不用大海撈針到處浪費油錢,算是省下爾後的研究經費。

3      最重要的標識放流則花了將近四億經費,放三萬個傳統籤跟300個各式電子籤。經費包括試驗設計、評估方法、工作坊跟績效評估的費用。回收多少籤呢? 408個傳統籤,39個電子籤 (minPATs, internal archival, acoustic, commercial)。其實很低,傳統籤回收率僅有1.74%,所以委員會也決定停止。不過,雖然花錢,績效評估結果還是認為黑鮪的標識放流比其他的標識放流計畫有效。




4       1.7億元則拿來採樣12000尾黑鮪進行生物實驗,研究結果再度驗證黑鮪分為東西兩個系群,沒看到有次系群。另外還有一些耳石研究。

5     以上各項資料都提供給資源評估學者,開始進行各式各樣的評估模式, operating model(OM), 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MSE)(另外一套很複雜的流程,改天在說明),這是截至目前最重要的貢獻。
  
績效評估由MRAG執行(一個獨立運作的顧問公司),簡單七點:

1.       計畫很成功,應該繼續,特別是生物資訊能夠確認產卵場。
2.       是時候將科學資訊轉作資源管理。
3.       東大西洋黑鮪資源量還是不太確定,建議採用航測調查。
4.       利用這些資料有助於建立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 (MSE)所需要的operating model
5.       不過,標識放流很貴,但成效不如人意,這部分還要考慮。
6.       計劃管理具有挑戰性,執行委員會需要更明確的指令。
7.       混合產卵群的現象可能讓委員會思考新管理方向。

簡而言之,整個計畫結果驗證很多黑鮪的生物、生態特性,也提供很多資料作為下階段評估、管理之用。所以,計畫是成功的。但也必須承認,標識放流是昂貴而效用不大的。


常說危機就是轉機,這個計畫可能也是個範例。漁業資源的危機就是漁業科學家的轉機。因為瀕危、漁民捕不到魚,政府只好資助科學研究,希望找到方法,拯救資源。話說回來,這些標識放流計畫執行過程中,包括租用商業漁船、聘請地區漁民協助研究與標示的進行,不也是一種不同型態的綠色補貼。不然,幾萬個標籤需要花到幾億元嗎?

那麼,這個偉大的研究計畫是否值得呢? 就留給大家自己判斷。

不知道歐盟自己的評價如何? 在此同時,在歐盟贊助下,ICCAT開始執行另一個也很大的AOTTPAtlantic Ocean Tropical tuna tagging program- 大西洋熱帶鮪類標示計畫。熱帶鮪類,包括大目鮪、黃鰭鮪、正鰹,雖然單價沒有黑鮪高,捕獲量可是多的不得了,一年總產量有*萬公噸。這回聽說標識放流回收率很高,短短一年就回收一千七百多尾,將近10%。就讓我們拭目以待AOTTP的結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