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16

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草稿)

千呼萬喚始出來,經過大半年的醞釀,許多產官學界人士的參與以及腦力激盪,終於產生這份永續海洋行動呼籲的草案。第一版的內容非常豐富,將近兩萬字之多,我們不得已捨去一些、整併一些、精簡一些之後,得到這份四千多字的精髓,與您分享。
當然,這還是草案,也難免有遺珠之憾,所以,誠摯希望您的投入。在未來的幾天,以及九月三日、四日的研討會上,不吝嗇地提出您的建議,以追求更完美的行動呼籲。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
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草稿)

8/23/2016

發展藍色經濟的關鍵要素- Keynote Speaker - Professor and Chair Thompson

藍色經濟是甚麼? 好似還欠缺有共識的定義。

跟水有關係的經濟?這應該是基本要件,
無庸置疑的,從希臘、葡萄牙、荷蘭、英國到美洲許多國家
都因為海洋而崛起,在不同時代稱霸海上;

隨時代轉變,藍色經濟逐漸貼近妳我的日常生活。從航運到漁業、水產養殖,以及最近蓬勃發展的海洋能源,也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然而,也因為海洋的不可測與千變萬化,各種海洋災害可能隨時動搖藍色經濟的基礎,
因此,如何思考永續以及防災,應該是發展藍色經濟的關鍵要素。

讓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事務系主任 Thompson 教授與各位分享藍色經濟的意涵。

8/22/2016

遠洋漁船在哪裡作業?

台灣遠洋漁船在哪裡作業?

前陣子,因為歐盟黃牌議題火熱,有朋友問,
台灣遠洋漁船最近二十年在哪裡作業?
這是個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

台灣鮪漁船資料最完整的資料庫應該在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
他們會出版鮪釣跟圍網年報(以前也有魷釣跟秋刀魚年報,最近不見了?)


只是,年報裡只有近五年的圖檔,嚴格講,沒有詳細的資料。
如果想知道早期的資料,可以到圖書館(特別是台大海洋所的圖書館)
可以看到早期由海洋所出版的年報,可追溯到1970年代,每個格子裡的資料倒是寫的一五一十很詳細。

可以跟對外漁協要資料嗎?基本上,他們只提供給政府委託計畫的學者。
其實,這些資料都是由漁業署公務預算委託執行,基於政府資訊公開,應該要求他們公開相關資料的~~
只是,目前還沒有公開。就真的沒辦法拿到了嗎?
倒也不是,政府依據各區域性漁業組織的要求,已經把相關資料提供給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也把資料機密性較低的資料公開上網(除了漁獲報表跟觀察員資料外,包括努力量、漁獲量、甚至體長資料都上網)
所以,只要進到各國際組織網站,你可以拿到那些跟政府拿不到的資料。

例如:

大西洋  http://www.iccat.int/en/accesingdb.htm 這裡有大西洋各國歷年漁獲量、五度方格漁獲資料、體長資料,非常完整。台灣資料部分,有延繩釣跟1990年初期的流網

印度洋  http://www.iotc.org/data/datasets這裡有印度洋各國歷年漁獲量、五度方格漁獲資料、體長資料,延繩釣資料包括大釣跟小釣,相當完整。

太平洋   https://www.wcpfc.int/node/4648 這是WCPFC資料,不過包含了全太平洋,只要提供你的基本資料,就可以取得資料

以上資料不僅有鮪延繩釣大小型漁船,連圍網還有早期的刺網都有,鉅細靡遺。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不就三大洋湊齊了?!

只要下載這些網站的基本資料,了解各種代碼的涵義跟轉換方式,進行基本資料處理
加上GIS軟體操作技巧等,就可以對於台灣遠洋鮪漁業的動態一目了然。
更有心者,可以拿努力量跟漁獲量資料做基礎的CPUE標準化之類的基礎分析。

所以,在台灣找不到的資料,可以上國際組織去下載。

[既然這樣,建議政府不如在政府網站公開這些資料吧!]

再者,不只台灣資料,這些網站有所有會員、非會員提送的資料,好好鑽研,不只可以知道台灣動態,也可以知道日本、歐盟、美國、中國、韓國各國動態。即便資料不盡完善,拿來分析漁業趨勢變化跟跑一些簡單的資源評估都不是問題。


如果你還不滿意,想知道更多的漁業資訊,還可以上Sea Around Us,
由加拿大UBC教授們建置的全球漁業網站,他們很體貼地配上地理資訊軟體
這樣你連GIS軟體都不用懂,就可以一下子看遍全世界了。


只要在資料頁面輸入 Taiwan, 就可以看到台灣的資料


然後,一些政府沒有公告的數字(例如台灣政府沒有提供過EEZ面積,領海面積也撲朔迷離),他們都用科學家的角度提供解答,例如

1,148,485 km2
165,036 km2
57,496 km2
2.278 % of world
0.067 % of world
374.998 mgCm-2day-1
1979



再往下鑽研,會有欲罷不能之感,有興趣者快去看看吧!

8/14/2016


The Blob That Cooked the Pacific



故事從一隻在旱獺灣被發現的長鬚鯨開始。
Kathi Lefebvre是一名駐NOAA華盛頓州的研究員,她研究其中一些長鬚鯨,但無法確認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它的死亡。作者和Lefebvre在阿拉斯加的卡徹馬克海灣發現瀕死的海獺在岸邊爬行,而在Kenai Mountains海獺的死亡率也急速增加。

其實,北美西岸近年來發生許多動物的死亡。海星、海鳥、海獅、海獺和鯨魚都難逃厄運。這些動物死亡的方式各異,但都有個共同點—— 事件都發生在西岸水溫異常的時期。
2013年開始,阿拉斯加灣就有異常的水溫情形。人們稱這當時的大氣高壓系統為『嚴重有彈性的海脊』,就是它造成那邊海灣雷聲頻繁。
究竟化石燃料是不是造成二氧化碳及地球暖化的主因?沒人有解答。長期暖化雖然沒有直接證明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卻是最頭號的『嫌疑犯』。

研究人員也走訪Oregon海岸,發現東太平洋的巨大變化。從海中撈起的網子裡,磷蝦的數量已急劇減少,當地也好幾個月沒有看到磷蝦。看來海洋繼續暖化的情形還沒有停歇。
1998年,Lefebvre還是博士學生。她發現許多海獅開始生病、顫抖。原來每到春天,一種藻類會大量釋放產生一種神經毒——軟骨藻酸,並在貝類體內累積。人類攝食後最嚴重可能造成死亡,也會影響野生動物。

當年,Lefebvre在海獅糞便發現軟骨藻酸,那也是首次發現這種有毒藻類會傷害海洋哺乳類。直到2015年,藻類又大量釋放,毒素濃度比正常高出了30倍。經過研究後,發現一些魚類如鳀魚體內的量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原文影片中的海獅因為毒素而全身顫抖,不禁讓人心疼。
不止如此,還有鯨魚的死亡。研究員從它們體內發現軟骨藻酸,但那毒素退得太快讓科學家無從得知劑量究竟是多是少。雖然沒辦法證實,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則表示一共同的理論:『鯨魚吃磷蝦、橈足類和體內蘊含有毒藻類的魚,即造成它們直接死亡或其他能力的損害』

201512月,暖水團 (blob)減緩,聖嬰現象強力來襲。科學家們表示暖水團以後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更頻繁和嚴重。有毒藻類釋放也會出現,甚至範圍擴大、毒性更高。

當然,不是所有的暖水團都在預告些什麼事件。 有些動植物會適應,有些則遷移。
海洋的變化萬千,像是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線改變、深海缺氧區域增加、海洋酸化威脅貝類
我們難以預測下一步會是什麼,更何況,我們對現狀都不是完全了解。

Lefebvre最終沒有解開海獺的謎團。年終發生了304隻海獺死亡,相當於近期平均的五倍。其中1/5檢驗結果對有毒藻類呈陽性反應,但是鏈球菌感染仍是大多的海獺死因。所以謎底究竟是什麼,是有毒藻類還是海水溫度上升?

感覺得到作者心中無限感慨。
我們帶著時代進步,是否也有把我們的海洋一起帶上?


原文: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6/09/warm-water-pacific-coast-algae-nino/



8/06/2016

談永續漁業---日本野村顧問


久違了,野村一郎先生
野村先生在日本水產廳服務超過25年,參與包括聯合國魚種協定等多項協定的諮商過程,擔任過OECD漁業委員會以及ICCAT主席。
之後於2010轉往FAO擔任副秘書長,負責漁業與水產養殖部門相關的各項政策發展、策略等技術研究以及教育推廣計畫,以及推動責任制漁業(2000-2010)。
2011於FAO退休後,回到東京大學擔任海洋聯盟的資深顧問,並於2013年起赴印尼海洋事務與漁業部擔任漁業顧問。
此次,野村顧問將與我們分享"永續漁業"的精神與實踐

敬請期待!

塑膠微粒復仇記----專題演講- 韓國Shim 教授


來自韓國海洋科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 Won Joon Shim博士,
也是韓國科技大學的教授。
Shim 教授畢業於首爾大學,發表超過190篇的論文,是海洋垃圾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此次應邀就海洋微塑膠問題與我們分享有關此議題的嚴重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專訪宮原正典理事長




        台灣遠洋漁業由日本啓蒙,尖峰時期再進口日本舊船,成了日本喊打的首要目標,台灣漁民的靭性和刁鑽讓日本吃足苦頭,宮原對台灣是愛之深,責之切嗎?

---------------------------------------------------------------------------------------------------------------

現任日本行政法人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理事長的宮原正典,於1978年於東京大學水產系畢業後,進入水產廳,自1990年初期開始參與國際事務,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
過程中,他在2002-2005 擔任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主席,面臨ICCAT會員彼此的利益糾葛,宮原以他柔軟的身段,在許多議題上取得各國的共識,在華盛頓公約(CITES)欲將黑鮪列入保育物種附錄的過程中,也與時任ICCAT主席巴西籍Fabio共同努力,降低外界對於ICCAT的質疑,平息黑鮪保育管理風暴。即便卸任ICCAT主席之後,也以ICCAT第四魚種小組、第二魚種小組主席等身分,在許多管理措施協調過程扮演關鍵性角色。而他在WCPFC等組織同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雖說宮原在ICCAT等國際組織長袖善舞,對於台灣卻有其嚴苛的一面,特別是2005ICCAT05-02決議台灣制裁案,便是在他的主導下所促成,使得台灣鮪漁業面臨最嚴厲的挑戰。不可諱言,也因此引起行政院重視、撥款加強遠洋漁業管理,以及促使業者正視國際漁業管理規範,使得台灣遠洋漁業管理又邁前一步。
經歷三十多年水產廳官員資歷,宮原於今年四月轉任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Japan Fisheri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gency, FRA)理事長,統籌日本水產評估、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訓、教育推廣。本次專訪於今年五月十三日進行,一方面想了解宮原本人對於這段台日鮪漁業互動歷史的評價,以及他對於台灣鮪漁業三十年來發展的觀察。再者,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漁業資源管理局勢,以他的高度,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而他的新職,肩負日本海洋資源科學研究以及管理之責任,他又打算如何在新職上發揮他的創意。筆者希望這些經驗能為台灣漁業相關人員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