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14

【活動紀錄】滿載而歸的日本東京大學GSDM夏季研討會

「日本東京大學社會設計與管理全球領袖計劃-2014國際夏季研討會」
Global Leader Program for Social Design and Management,
2014 GSDM International Summer Seminar

一、 緣起(是怎樣的研討會或計劃呢?)

    「社會設計與管理全球領袖計劃-2014國際夏季研討會(Global Leader Program for Social Design and Management, 2014 GSDM International Summer Seminar)」 是日本政府成立的一個跨學科的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全球社會設計與管理相關領域的領袖人才(詳見http://gsdm.u-tokyo.ac.jp/en/),而東京大學參與此課程的成員包含9個研究所及其21個科系。其中,GSDM夏季研討會,自2012年即由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 農學院生命科學研究科國際水產開發研究室與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海洋事務系(Department of Marine Affairs)建立常態合作並輪流舉辦的夏季研討會,而2014年回到東京大學主辦,並以探訪2011年遭受海嘯侵襲的地區為討論主軸。

    2014年國際夏季研討會主題主要在了解日本東北鄰接太平洋而受海嘯影響的地區,其周圍受災區域的後續處理、所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策略。與會者將與不同文化及學科背景的朋友以分組方式進行小組活動、系列討論及專題研究,並與地方權益相關人對話,使參與者能最直接接觸議題內容,親身參與研究。

會議日期為2014年08月05日至2014年08月11日,共7天議程。由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主辦,會議地點包含日本東京大學、日本東北各區。

    此次研討會與會成員包含來自東京大學國際水產開發研究室教授2位,博士後研究員2位及6位研究生、美國羅德島大學教授3位及學生7位、丹麥奧爾堡大學教授1位、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博士生1位及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黃向文所長暨教授及該所研究生1位與筆者(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博士班一年級),共16位學生與各校教授與研究人員10位,共計26人。





二、 研修機構(哪個單位主辦呢?)


    東京大學成立於1877年,是日本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公認為日本最高學府,是亞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學。它的前身是明治時期創辦的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科學校。

  目前東大共設有10大學部,537個講座,包含:法學部:為東大歷史最老,也是聲望很高的學部,日本歷史上很多政界要人均出自該學部。文學部:設文學、史學、語言學、行動學4系,附設文化交流,北海文化研究兩實習實驗部門。經濟學部僅含經濟學、經營學兩系,附屬有日本產業經濟研究室。教育學部設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教育行政、體育和健康教育5系,附屬學校有中學、高中各一所。醫學部:有醫學、健康護理學兩系,附設腦研究實驗室、醫學電子實驗室、聲音語言醫學實驗室、實驗動物飼養室,兩所附屬醫院,附屬學校有養護學校、接生護士學校。理學部 設數學、資訊科學、物理、天文、地球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科學、地學9系等。工學部 東京大學最龐大的學部,含有23個系109個講座,幾乎覆蓋了所在地工程學科,包括土木、機械、電子、船舶、航空、原子能、資源、金屬、材料、應用化學、應用物理、計算等領域的眾多學科,還設有一個工程基礎系,一個原子能工程研究和綜合試驗場。藥學部含藥學、製藥化學兩系,附設藥用植物園。教養學部負責全校低年級學生的公共基礎課,下分綜合文化、地區文化、社會科學有關學科、系統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有關學科5系,並設有美國研究資料中心,語言文化中心、數理科學研究室等。農學部開設農業生物學、農業化學、林業學、水產學、農業經濟學、農業工程、獸醫學、林產學8系,附設有農場,實習林場、牧場、獸醫院、水產實驗場、綠地植物實驗場等實習實驗設施。 

    而此次主辦研討會的單位為「大學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農學部-國際水產開發研究室」。目前由黑倉壽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其研究室專長包含水產資源學、水產海洋學、水產增值學、水圈生態學,並以討論沿岸地區、河口、養殖池等水產與環境的永續利用研究,水域有效利用,水產增殖技術、海藻場的魚類生態及東南亞漁業等為研究主體。養殖場的開發與經營,除了生物技術,該研究室尚還包含社會科學上的知識,並提供一個綜合的發展與研究的場域。


三、 境外研修之課程、生活學習


與會前(08/04) 

    由海資所黃向文所長帶隊,與海資所研究所新生徐岡及筆者於8月04日下午抵達東京,到達旅店後,與主辦方的Robert Blasiak(圖 3右)與Akane Minohara(圖 3左)見面,領取會議資料,進行簡單訪談,製作名牌及確認行程。與在東大攻讀博士的海大環漁系校友呂昱妲見面(圖 1中),參觀東京大學校園環境,並拜訪大學院農學生命學研究科國際水產開發研究室黑倉教授(Prof. Hisashi Kurokura)與鈴木教授(Prof. Nobuyuki Yagi),感謝他們的邀請,並參觀研究室,與研究室同學交流。真的很謝謝昱妲學姊帶我們逛逛,晚上吃了很好吃的日本料理,祝福學姐在冬大一切順利!




第一天(08/05)

    一早從東京搭乘新幹線前往仙台,為了解日本東北鄰接太平洋而受海嘯影響的地區的現況及修復經驗,第一站至宮城縣(Miyagi Prefecture)的塩竃市浦戸諸島(Blue Center, Nonoshima, Urato Islands, Shiogama City)中的桂島,行船期間由東大黑倉教授向大家講解有關此次夏季研討會的目的與主題 (Obj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Summer Seminar) 後,各位與會學員與教授於行船期間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生活學習)。








    上島後,前往浦戶第二小學,體驗地方媽媽料理,該小學因島內人口老化與遷出率高等原因造成營運問題而停辦並轉型,而非因為2011年海嘯。地方媽媽將教室放入簡單的桌椅,供遊客體驗地方料理,小學尚保持原始模樣。







    接著,由Mr.Kumezo Utsumi與 Mr.Akira Utsumi兩位島上居民代表(Representative and Vice-representative of Katsurahima District)為我們談論「Katsurashima Island災後復原(bouncing back from the disaster)」,以下為內容摘述(課程學習Ⅰ): 

    事實上,浦戶諸島僅有4個大島擁有居民居住,其歷史可追朔至2000年以前,主要居民來自氣仙沼市。以漁業及觀光業為主要產業,漁業除家計型捕撈漁業外,尚包含牡蠣及海藻養殖,一年當中又以秋季為養殖高峰期(日本海苔季)。 

    有居民居住的島嶼中,又因灌溉水源等問題,只有Subusawan島有生產稻米,311事件受影響慘重,該島稻米主要供應氣仙沼市清酒(浦霞清酒)製做為主要用途,其他除海鮮以外,絕大多數民生用品都仰賴主要的陸地(main land)供應。 

    儘管松島多數島與在海嘯主要侵襲地區,但因地理、地形及海嘯方向等原因下,約有70%的島民存活下來。但自2011年後,此島島民人口數從220人驟降至120人,流失的人口都為遷離小島至日本本島生活與發展,目前島上面臨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 

    海嘯重建之路所面臨的問題為,不同的權益相關人間溝通困難,尤其是地方居民與政府,居民 漸漸不參與對話,造成政策一昧由政府主導的情形發生,漁民在此一部分為弱勢。現階段重建目標為建立安全的居住場所,並維持良好災前通報機制(如311事件,在海嘯到達前50分鐘即通報居民至高處避難)。未來,島的發展將走向強化旅遊業一途,講者最後表示,重建之路困難重重,但誠心歡迎各位在回到這座島上,看看美麗風景,支持重建與觀光產業。

    (課程學習Ⅱ)離開Katsurashima Island至Nanoshima Island,拜訪牡蠣養殖戶Mr. Akira Suzuki,Mr. Akira Suzuki為我們講解牡蠣的生產過程、主要外銷途徑及海嘯的影響,內容之述: Mr. Akira Suzuki為島上不到5人願意從事漁業的年輕人,Mr. Akira表示事實上當初的夢想是在島上經營觀光業(民宿),但其相關建設在海嘯後破壞嚴重,目前主要從事牡蠣養殖。松島牡蠣養殖乃藉由北海道地區的帆立貝(扇貝)製成種床,其體積相對臺灣較小,越接近陽光的(越上層)的牡蠣體積越小,311海嘯時,除地方蚵棚被破壞,北海道扇貝的產量驟減,也是使東北地區的牡蠣養殖業受到很大的衝擊的原因。島上牡蠣約一年三個月即可採收,每年5、6月以孟宗竹為原料架設蚵棚,一組蚵棚使用壽命約為2-3年,並組裝扇貝串,一組扇貝串為兩列,一列約為36-38枚扇;貝殼;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產卵、採苗;9月至隔年2月為養殖期,養殖期間注意扇貝串要在潮間帶的落差中;3月-5月為仮殖,在一串以50個牡蠣為最佳狀態時,把牡蠣分開,並以12個為一串繼續養殖,使其能均勻的吸收營養;6月時平均水溫為6至20度,將蚵棚移至水位較深的區域;10-3月為採收期,此時可發現牡蠣殼上有許多海洋生物附著,包含海藻、海蟲等,即是牡蠣營養充足又美味的證明。

    主要外銷途徑以活體帶殼至本島的高級海鮮餐廳為主,甚至以海運連外殼活體運往法國等,並以高級餐廳為主要銷售對象,牡蠣可在船上存活至目的地。








 
    會後,在島上的活動中心進行烤肉餐會與夜晚活動,大家知道圖11是什麼嗎?
給一點點小小的提示,海綿寶寶住在~~?





深海的大鳳梨裡!   哈哈沒錯,就是台灣臺灣比較少食用的海鞘(俗稱海鳳梨)啦,味道鮮甜,但是有點苦澀,並在下口後,鮮味直衝腦門,餘味長存,吃煮熟的會比較容易接受,海鞘的美妙滋味待您下次親自體驗!

    (生活學習Ⅱ)飯後,我們利用海鳳梨及網子抓螃蟹,我們把吃不完的海鞘剖半,使他的味道更容易散發,放入網具中後,小組成員便帶著網子趴在港邊撈螃蟹,螃蟹不怕人,看到網子反而張牙舞爪,一個晚上撈到不少,很好玩。當然,基於生物保護與海洋生物資源永續利用,我們把抱蛋的母蟹都放回海裡。其他,則是我們明天的早餐囉!





第二天(08/06)

    (課程學習Ⅲ)第三天上午,由島上的牡蠣養殖集散中心主任(Japan Fish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Mr. Tetsuo Seki,為我們講解有關松島牡蠣生產概況,以下內容摘述:

    島上牡蠣主要送往氣仙沼本島高級海鮮餐廳食用,牡蠣通常連殼處理,所以可看到島上牡蠣的品種外殼較白皙,外觀討喜,肉質較有彈性,味甘甜。同時也發現,牡蠣體型相對較小,社長表示,目前會所積極推動民眾認知,其實體型越小的牡蠣,越美味,因為其養殖的地方,最接近水面,太陽光與營養充足,很肥美。

    近三十年來,日本面臨牡蠣市場趨向去向大宗量販集中銷售,2010年松島灣牡蠣產值約為3,000,000日圓,不算太高的收入,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漁業,正挑戰漁民年齡老化的問題(2008年牡蠣養殖戶的平均年齡約為56.7歲)。2011年東北海嘯重創該區漁業結構,造成25,014艘漁船、319個漁港、7.35百萬日圓的養殖設備、1,725座加工廠毀損。事後重建主要來自私人的志願組織,而美國、加拿大及法國則提供許多經費援助,而漁業署則主要負責清理災後垃圾。2013年牡蠣產量回復至2008年的30%(1,169噸),儘管有回升跡象,九月份的高水溫(攝氏30度)卻帶來更大的挑戰,高水溫使牡蠣死亡率大大提升。

    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還包含傳統市場及產業結構問題,儘管牡蠣養殖在日本面太平洋的沿岸擁有許多天然資源及環境上的優勢,但其正面臨傳統產業與貿易結構轉變的挑戰。牡蠣買賣的目標應設立再如何能使養殖戶獲得較高的收入,意思即是牡蠣的買賣方式應做調整,養殖戶亦應隨市場喜好改變產品特性,諸如風味、大小、苦味、顏色等。另一挑戰則是文化面問題,以往漁民用孟宗竹搭建竹筏養殖,有很深的文化意義,但隨科技日新月異,塑膠製品等逐漸取代早期的作業方式。

    用竹架所養殖的牡蠣,越接近水面,體型較小、殼白皙,但因為它的殼很硬及小體型在商業市場銷售不佳,但卻非常適合小家庭,且漁民都知道,此種牡蠣的風味更佳,在海嘯發生的前兩年,原希望把出口目標放在法國,為了找出最適合的型態,辦了許多品嘗會,在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更知道消費者的喜好,但同時也對傳統業者帶來事業上的新挑戰。

    同時我們鼓勵可以發展地方性的販店,以地產地銷並結合觀光作為行銷策略,而由漁民自行經營販店,亦將有助更高的收入,同時也可以讓遊客體驗牡蠣養殖而結省去殼、運送、包裝等成本。總觀而言,牡蠣養殖仍為具前瞻性的產業,為沿岸海域重要蛋白質來源,其經濟價值在未來亦增殖趨勢,並將有供不應求的狀況。




    (課程學習Ⅳ)野外調查(Field Study),野外調查共分四組,以小組為行動單位個別前往不同的小島進行不同主題的實際訪查,分別為(1)Subusawa島:刺網漁業、海洋保護區、海嘯受災區重建與稻米種植區;(2)Katsurash島與Nonoshima島:漁業合作、地方漁產加工、防波堤建設、海嘯受災區重建與自然共生;(3) Katsurash島: 漁業合作、地方漁產加工、風土民情、歷史與文化、海嘯受災區重建與自然共生;(4) Katsurash島: 漁業合作、地方漁產加工、海嘯受災區重建與地方媽媽交流(漁鄉美食)。

    筆者所屬小組經過討論,選擇第一個主題。小組活動開始,我們就搭乘小船前往Subusawa島,首先到島上的活動中心,該活動中心類似於區公所,有簡單的辦公地方、廚房,及一個小禮堂,小禮堂提供地方居民休息與用餐,是地方居民交流場所。後,我們及由當地居民Daisuke Tsuchimi帶我們參觀島上,並講解,摘述如下:

    Subusawa島是四個有住民大島中唯一有進行稻米種植的島嶼,種植目的非在食用,而是運送至島上作為清酒製作材料。2011年海嘯對島上所造成的衝擊最大為房子及相關硬體建設的損失,幸好當時廣播系統清楚,在海嘯前40分鐘,及通知當地居民至高處避難,且島上地形崎嶇,所以有少數房子被山壁保護而未被海嘯破壞。經過兩年時間,已經把破敗的建築殘物清理乾淨,並保持空曠,因為目前保有安全的居住環境為最為居民關心。島上防波堤高度目前為3公尺左右,但經過海嘯,地方政府決議,將興建高達12公尺的防波堤,但事實上島上居民並不樂意,最大的原因包含防波堤將擋住視野,看不到即時的海況給居民帶來強烈的不安感、漁業作業的困難,且部分居民質疑其效度等,但政府似乎已決議,工程勢在必行。島上人口越趨老齡化,並外移人口越來越多,字2011年後,觀光客驟降。事實上,最初的稻米種植乃即是為了結合觀光,依由非營利組織進行種植,但是目前對觀光客的吸引力不足。





第三天(08/07)


    (課程學習Ⅴ)一早,搭小船近距離觀賞塩竃市浦戸諸島的(Pension Starboard Takeyamaso, Katsurashima)與松島灣(Matsushima Bay)。松島被譽為日本三大美景之一,後乘漁船游松島灣。並由船長講解牡蠣養殖與各島礁在經歷海嘯後的變化。近距離可觀察到用孟宗竹所編織的牡蠣架,並觀察到牡蠣上有許多附著的海藻及海洋生物。船長並表示,在遭受海嘯後,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在島上漁業上的重建幫助,以金錢的援助幫助許多。



    松島灣參觀完後,我們回到氣先沼市,參觀清酒工廠-東北宮城縣「浦霞酒造」。浦霞酒廠成立於1724年,現在舊有的廠房仍在,遊客不但可於前店試酒選購,還可以走入酒廠參觀。酒廠1年只出產4桶以木桶釀製的酒,為的是追求280多年前的傳統酒味。酒廠經營的困境目前為,釀酒桶的製造及維修技術將有失傳問題。311地震前,酒廠主要是採用瓦製的酒桶釀酒,天災過後現在酒桶已全部換了不銹鋼,水源亦由百年井水改為過濾了鐵質的自來水。




    (課程學習Ⅵ )由「株式會社阿部長商店」(Yasuhiro Abe)的執行長Mr. Yasuhiro Abe為我們帶來特別專題「以私營部門角度論災後復甦漁業」(Rebuilding of the Fisheries Industry after the Disaster: from a Private Sector's Viewpoint)。

    阿部長商店主要以經營漁業及其加工製造為主,旗下包含3間飯店,可說是經營規模很大的公司。海嘯時,損失大量的設備及部分員工,旗下三間飯店雖完好但也受到很嚴重的影響(受災期間,也釋出房間提供災民居住)。海嘯發生時,執行長在國外洽談生意,在能回到受災區已是第四天,執行長在員工家門口留下訊息並確認生還者。

    重點摘述如下:在海嘯發生時的半個月,都在進行確認生還者的工作;其後思考公司的營運及員工生計維持的未來計畫,當時找政府支援,但政府自顧不暇,求助無門;盤點公司及政府資源,以便求實際幫助;設備、現金、資訊極度缺乏,固往後幾個月都在致力於通訊及資訊的復原;其他企業的幫助也是當時極大的助力;兩個月後第一項重啟的工作是重開旅館,並提供受災戶約半年的免費住宿,並有許多志工在當時加入服務;水產品加工廠約在其後1.5個月開啟,主要仰賴市場貿易;工廠的重建則整整花費2年。

    而加工廠最主要的原物料來源來自沿岸地區,漁業在水產廳的幫助下回復相對快,但是工廠的冷凍設備是一大問題。而政府的資助,被公司首先利用在機器設備及員工生計維持,在修復期間,因工廠無法運作,失去許多員工。而有關加高防波堤的議題,該地方居民多數也不願意用加高防波堤為最主要的減災手段。地方漁業當時約有100家,2011年的海嘯造成95%的公司倒閉,主要原因包含經營者死亡、災後資金運轉不足及土地流失等。



    (課程學習Ⅶ )warm up!為釐清這幾天專題演講及野外調查所得的資訊,各小組開始討論最後一天報告的方向,並進行簡單的發表。

    經過討論後,筆者小組初步決定以針對現階段地方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問題包含,(1)權益相關人複雜,但溝通不良、(2)原有的地方組織意見無法傳達、(3)安全的居住所等。而相對應的解決政策應考慮(1)政府應確保健全的市場機制、(2)地方居民應成立相關委員會以跟政府溝通、(3)部屋(banya)的建立,以提供漁民安全的作業後休憩場所,並有利於資訊交換。




第四天(08/08) 

    (課程學習Ⅷ)參觀氣仙沼市的漁市場,並由氣仙沼市遠洋漁業合作(Kesennuma Pelagic Fisheries Cooperative) Testuo Saito社長為我們講解氣仙沼市的鯊魚漁業。

    氣仙沼市的漁業中心,以捕獲鯊魚販賣魚翅外銷至中國、香港等為最大利潤,魚翅產量更占日本魚翅產量的的90%,可達6萬噸。2011年海嘯,完全毀壞氣仙沼漁業,目前漁業中心及港口已重建,當天參觀,甚至還有專門用來參觀的「天橋」,以防止遊客在參觀時干擾作業。氣仙沼漁業中心乾淨整潔,參觀時,看到夏季最主要的漁獲包含正鰹(skibjack, Katsuwonus pelamis)、大目鮪(bigeye tuna, Thunnus obesus)及旗魚(Sailfish),魚獲狀況良好應為來自延繩釣;而鯊魚則包含鼠鯊(salmon shark, Lamna ditropis)、少部分灰鯖鮫(bonito shark, Isurus oxyrinchus)及絕大多數的大青鲨(鉅峰齒鮫)(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大部分的鯊魚是上岸後再處理,維灰鯖鮫體型較大且兇猛,故在船上就處理,進港時魚體受損畫面較血腥。大青鲨數量多,以20隻為一單位,有專門人員負責割取鯊魚的胸鰭、背鰭和尾鰭並分類。




    氣仙沼市遠洋漁業協同組合長齊藤徹夫表示,氣仙沼目前以延繩釣為主要漁業,歷史最早可追朔至1700年,而魚翅又為當時對清朝最主要的出口產品。氣仙沼市人口約為7000人,有約1000多人為漁業從業人員。並表示該市鯊魚漁業的目標物種,都非為美國華盛頓公約(CITES)所列的瀕危物種。

    目前面臨的挑戰包含(1)海嘯過後的重建、(2)國際組織的要求、(3)中國倡議不吃魚翅的政策及作業人口老齡化(55歲)。目前,氣仙沼市正要申請國際水產品生態標章(MSC),是史無前例以鯊魚為主體申請的案例,其最主要的信心來自「全魚利用」的做法,認為是一種不浪費資源的漁業,目前初步申請已有較正面的回應。(但個人相信還是有許多困難要克服的,尤其是許多NGO非常反對的魚翅產品)


氣仙沼市-大青鲨(鉅峰齒鮫)(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









 
 (課程學習Ⅸ)擺渡至大島(Oshima Island),體驗沿近海圍網漁業(seine fisheries)與綠色/藍色生態旅遊(green/blue tourism),並進行環境教育。

    大島,海拔高度235公尺,面積約9.05平方公里,為日本東北地區最大的人居島嶼。當地人多以大島稱之,雖然周長約 22 公里,島上最高山海拔 235 公尺(龜山),可遠眺陸中海岸的壯美風景。



    體驗地方傳統漁業「曳地網」,和臺灣的牽罟極為相像。以沙攤為主的海岸地形延伸的漁法,船長先以一艘舢舨出海探魚,距離通常離岸邊不遠處下網,曳地網撒到海裡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將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再由岸上數十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船長特別交代拉網速度不能太快,整個過程花費約1小時,時間極短,魚獲非常豐富。近年台灣因為著重傳統文化,在離島或宜蘭都有辦理相關體驗活動,但是從沒有看過像這次魚獲量如此豐富且魚體極大。(真的很多魚!很多不同物種,當時還有很多海鳥在旁邊虎視眈眈看著我們的漁獲,非常聰明可愛)

    2011年在海嘯,造成33人死亡,1100戶房屋損失,約37%居住地的損失,當時島上水電供應回復,也是災害發生的2個月以後了,島上最重要的產業為漁業及觀光業。

認真聽講的大家

    政府計畫建設11.8公尺的防波堤,島上居民有極大的反彈,最主要是因為美麗的風景為觀光的一大賣點,希望能以搬遷至高地為替代方案,但目前政府並不接納此種建議。產業發展的困境包含,大島這個地方不為人所知,因為「大島」是一個概略性的通稱,大家只聽過伊豆大島,卻不知道氣仙沼大島,先前計畫的許多宣傳活動(馬拉松),因為海嘯關係都停擺了,並因為地方政府無能力至今都無重啟。目前產業策略先期,不以金錢收入為最主要目的,最重要為增加大島的曝光程度與知名度以及吸引年輕族群,未來將結合漁業以及觀光,最為島上產業策略。 


第五天(08/09)

    (課程學習Ⅹ)前往岩手縣陸前高田市(Rikuzen Takata)與大船渡市(Ofunato City)。參觀兩個地方社區越喜来町與三陸町吉浜(Okirai-Urahama District 與Yoshihama District) 後,比較兩社區過去與現在的改變,從經驗中得到的寶貴資訊等。並拜訪釜石市(Kamaishi City)唐丹町(Toni District),分析其防波堤的相關爭議與議題。並於晚間到達311海嘯受災區-大槌市(Otsuchi)。

    岩手縣陸前高田市(Rikuzentakata)近一成人於海嘯當時罹難,歷史悠久的防波松林幾被夷平,6萬多棵松樹被沖走,1棵約10米高、250多歲的老松卻奇蹟屹立不倒。這棵老松劫後餘生,為當地居民災後重建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因海水侵蝕,松樹枯死,民間本寄望為松樹作防腐工程,讓其屹立原地,但此舉的成本高達3億日圓,但災後重建更為迫切,沒有多餘資金,但最後地方決議防腐保留之。岩手縣當局將松樹進行防腐和插入金屬支架的處理,並在2013年2月移回原處,陪伴災民,繼續在漫長復興之路上前進。

奇蹟一本松




311櫻花線合影


    櫻花線311(Sakura Line311)為岩手縣一個地方NGO組織,目標為提醒後人,海嘯侵襲的高度。櫻花樹將標誌著這裡的海嘯到達最遠的內陸地區與高度,讓下一代不會忘記這裡發生的事情,迄今種了七百株,未來將繼續種植。



第六天(08/10)


    一整天於嚴重受災區之一的岩手縣山田町(Yamada Town, Iwate Prefecture),準備小組簡報,主題為:海岸地區、社區受災與復原。準備前,各位老師就其專業及這幾天的觀察,給予小組一些建議,羅德島大學Timothy George教授建議可由「社區的新生」(Revitalization of Communities)討論海岸的規劃;丹麥奧爾堡大學(University of Aalborg) Alyne Delany校授,則認為加入「人類學角度討論社區新生」(Consider Rehabilitation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Viewpoint);羅德島大學Hirotsugu Uchida教授則著重「社區重建的經濟評估與挑戰」

   (Economics of Reconstruction and its Challenges),但鼓勵大家天馬行空想像:我校黃向文所長則就臺灣經驗分享,並鼓勵多元化的討論。

    討論當天,因為一開始比較無法確立我們要討論的主題,各組人馬也都互相刺探軍情,搞們很緊張,還好約中午過後就漸入佳境!(為了減緩討論的壓力,大家都準備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日本零食,很歡樂)。











第七天(08/11)

分組報告、頒獎及講評。
當天真的非常緊張,腦袋一片空白,前一天討論到12點,眼睛都張不開呢。(聽說前年的是直接討論到早上就去報告)。





    筆者小組為Group A,成員為東京大學, Takashi Suzuki、羅德島大學Katie Zilgme與Elizabeth Blank,題目為「重益於沿岸社區的重建之路解決方案-以東北地區為例」(Solutions for Beneficial Reconstruction in Coastal Communities: Tohoku Region),並以假設自己為日本東北復興廳(Tohoku Regional Reconstruction Agency)。

    簡報大綱如下:背景問題:(1)人口減少、(2)受損的基礎設施、(3)產業重擊。解決方案:(1)吸引年輕人口回流;(2)生態防波堤改造、(3)生態旅遊、(4)遊客區域疏散路線。納入研究模型以利用外部人力資源為主體。Timeline-策略優先順序等

    首先在闡述日本東北地區的地理、歷史、人口及產業結構等資訊後;討論目前面臨的問題,包含小型海岸社區人口下降、基礎建設薄弱、指定的疏散中心不安全、減少就業機會、缺乏地方性就業輔導、長期尚未重建、工資相關、沿海社區位置偏遠。相關問題尚包含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與當地品牌知識、週邊產品、消費者定位與吸引等。



    
    針對人口結構(軟體)與硬體建設(硬體),我們羅列的解決方案,並找出重複性高的解決方案,最為最優先策略。人口結構包含互聯網/無線網路的缺乏、創造新興產業(例如海堤公路/步道,單軌/纜車的就業人口)、地產地銷(牡蠣,清酒,海鮮、生態旅遊、工藝品等)。硬體包含各社區的獨特需求識別(設立委員會)與地方,甚至中央政府溝通、 單軌電車/纜車建設、生態防波堤、海堤步道(紐約green high way)、有效率且簡單使用的通信系統、專案遊程(如漁鄉美食)、道路建設(疏散路線)等。而重複的解決方案包含生態旅遊、品牌行銷(銷售代表)、權益相關人的參與、結合觀光的生態海堤、善用非政府組織諮詢。

天馬行空的建設圖(生態海堤、結合生態旅遊的牡蠣養殖等)



政策執行的優先順序


    對年輕人的吸引除觀光客外,還有留住地方的年輕人參與產業,宣傳倡導新興產業除白領、藍領、粉領,還有「綠領」就業機會。地產地銷提高利潤、減少成本即可增加收入。並創造自有品牌提升獨特性。建立網路,並提高使用率,普及對外溝通,加強與外部世界連結。以生態旅遊為觀光主要策略,以求永續發展。與非政府組織進行交流,共同提升與政府策略的溝通,增加由下而上管理的機會,使不同權益相關人的需求被了解。實施的優先順序如以下:建設網路、歸納權益相關人的需求+與NGO團體互動、盤點資源決定優先順序、確保交通流暢與對外連結(纜車) 、生態海堤、地產地消實施及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行銷)。


結業合影


五、研修之具體效益

       不免俗的還是得說一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此GSDM研討會能夠有效促進各校交流,包含相同研究 領域的切磋與不同研究領域及文化的交流。藉由全英文報告與會過程增加學英語表達能力,與東京大學、羅德島大學、丹麥奧爾保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優秀的學生及老師請益,不同的議題激發思考。而此次研討會藉由自行辦理與統籌,使學生增進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領導能力建立情誼。增加各校間交流,並攜回心得與同學分享,拓展視野,使學校補助資源能得到最妥善的利用。此次會議實際接觸地方居民,培養調查研究的能力,與社會科學的深入,並在討論災後復原等,非束諸高閣的書本而是實際了解情況,與地方居民溝通,是實踐研究上很好的一個經驗。感謝校方、指導教授黃向文老師、海資所、所上老師及同學的支持,給予機會外出學習與交流,此行獲益良多。回國後想可多鼓勵學生在英語表達及發問上要有不怕犯錯的勇氣,可考慮舉辦相關英文活動,例如設計英語周舉辦包含寫作、閱讀及演講等英文比賽等,在平時的練習建立語文基礎,未來如果有機會辦理相關大型活動,將會很有幫助。此行日本,收穫滿滿。
(by Soph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